这是复旦上医人的年
很多人、很多事不断温暖着我们
他们看似平凡
却又无比耀眼
他们默默耕耘
却又谱写感动
他们是众多人中的代表
他们的故事
也是我们很多复旦上医人的故事
“复旦上医”官微推出年末特辑“感谢你,复旦上医的色彩有你添彩”。本期讲述的是几位白衣战士的故事,他们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着上医“为人群服务”的精神,做好人群健康的守护者。
与病*赛跑的“侦察兵”
疫情之下
新冠核酸检测就是在与病*赛跑
报告时间从8个小时到2个小时
医院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驻点负责人
沈隽霏
和他的“侦查队员们”
冲锋在前
沈隽霏是医院检验科的一名疫情防控“侦察兵”,3、4个月前,医院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担任驻点负责人。一方面是一线的检测工作,另一方面是日常的管理工作,沈隽霏比之前更忙了。
今年5月,沈隽霏和妻子喜结连理,因为核酸检测工作任务重,两人商量,等形势稳定了再休婚假。9月,沈隽霏办理好了婚假手续,准备带妻子去自己曾作为复旦大学援疆核酸检测医疗队队员支援过的新疆看看,谁知本土疫情又有冒头,沈隽霏取消了休假,推迟蜜月之行,扑回工作岗位,“后来医院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就干脆放弃了婚假”。
平日里,沈隽霏和同事们24小时轮流排班,每天工作将近12小时,而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工作量就大得多。12月初,医院接上级部门协查通知,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疫情防控要求实行了48小时闭环管理,沈隽霏连续开展了20多小时的检测工作。“原先门诊8个小时、急诊6个小时出报告,现在发热门诊2个小时出报告。”他说,“我们在不断和病*赛跑。”
“上海温度”
面对罕见病、贫困家庭
医院风湿科主任孙利
和这座“小布家园”
拉近了沪滇两地跨越公里的距离
15岁少年,坐标云南边陲地区,反复肺咯血、肺叶切除、肺癌、肺血管瘤、肺移植、贫穷……一场跨越公里的生命转机正在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悄然发生。
经过跨院的多学科疑难远程会诊,医院风湿科孙利主任顺着蛛丝马迹的线索,推断出小宇导致患病的“真凶”——白塞病,并组织科室团队反复讨论后制定治疗方案。
为了帮助小宇更好地复诊、提高依从性,风湿科团队结合患者家庭的经济情况,帮小宇申请到了罕见病基金,大大减缓了小宇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孙利为小宇联系了一个特别又温暖的地方——小布家园同心圆小家。
小布家园——同心圆小家位于闵行区疏影路的青年公寓里,这里的17个房间入住的都是到医院看病治疗的重病患儿家庭。免费提供住宿的小布家园为这些疲惫不堪的家庭留了一盏盏温暖的灯,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上海的温度。在这里,小宇和他的父母在上海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
经过在风湿科门诊每周定期随访各项指标、调整治疗药物,小宇的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消失,血沉等炎症指标基本正常。目前,小宇决定重返多公里外的家乡,并期待着下个春天到来时,可以背起书包重返阔别1年半的校园。
把“保护罩”注入人心
年,新冠疫苗来了
从无到有的疫苗点
从一而终的责任感
医院内监护士长张荣荣
把“保护罩”注入人心
年年初,根据国家全民接种疫苗的要求,上海市各区积极响应,以最快速度建立可以承担巨大人流量的疫苗接种点,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内监护士长张荣荣积极请缨,自愿承担凯旋南路新冠疫苗接种点护理负责人。
曾获得年“徐汇区优秀护理工作者”、年“上海市杰出护理工作者”等称号的张荣荣有着丰富的护理工作经验。短短5天里,她带领着医院的护理同事,把一片空旷的场地变成了从无到有、从筹备到运行的疫苗接种点;把一群陌生的同事变成了一个高效完成工作、经验丰富、和谐团结的集体。
面对无智能手机的务工人员,她提出使用移动IPAD,帮助特殊接种人群现场注册登记完成接种;60岁以上老人接种前,她提出设立老人专用通道和爱心座椅,专用预检和注射区,减少老人排队等候时间,提高满意度。
张荣荣带领着凯旋南路护理团队承担了徐汇区6个社区的外派支援和接种医疗护理保障工作,完成了过万的日接种量、38万余的累积接种量,为医务工作者们添上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歌
作词:*炎培
作曲:徐希一
人生意义何在乎?
为人群服务。
服务价值何在乎?
为人群灭除病苦。
可喜!可喜!
病日新兮医亦日进。
可惧!可惧!
医日新兮病亦日进。
噫
其何以完我医家责任?
歇浦兮汤汤,
古塔兮朝阳,
院之旗兮飘扬,
院之宇兮辉煌。
勖哉诸君,
利何有?功何有?
其有此亚东几千万人
托命之场!
来源
医学宣传部
文字
陈思宇
制图
傅永鸿
编辑
张欣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