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进修感悟丨浅识气化上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体系与技术 https://m.39.net/disease/a_6298359.html

钦安先生说“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的真机”。而在临证上,钦安卢氏医学也是这么落实的。卢氏更是凝结了桂枝和四逆二法,来把握太阳和少阴两关,言关者,关隘,关口也;《说文》“关,以木横持门户也”;《正韵》“塞门也,门牡也”。这都说明了它的重要。通过理论学习与临床见习而知,探求桂枝四逆二法之功,须从气化而入,今就此一探气化之渊源。

先看气的字义,我们看气的两种本义。炁,这个字道家经常用到,上面一个“无”字,下面是“灬”字,这个四点底是火的变体。无火谓之气,这说明气的来源要靠火,而表现形式并非可以看到的火,而是无所见的状态,表示了天地自然界的轻清之气。氣,上面是气字,下面是米字,米字代表了谷物,这就说明,这个气来源是吃食米谷之后,而产生的气,这是表示了人体之气是由饮食而来。从这两种字义我们看到,气的来源有两种,亦有两个途径,即来源于天地间的轻清之气和来源饮食的水谷之气,而气的生成则是需要有火,或者热来产生的。

我们再看看化字的字义,看看演变过程:

从上面的演变过程我们知道,化字最早的表现形式是左边一个正立的人,右边一个倒立的人,这样一正一倒表示了变化。那么现代汉语是怎么定义的呢?化是指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发生改变,或表示将某种事物普遍推广。

从上得知,气化就是气的运行变化,那么人体的气化呢?从来源我们知道,它是来源于火或者热能的,在体内而言那就是阳气的运动变化,《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我们在看看气化从何而出?《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而言膀胱者,即是言足太阳膀胱经也,果无太阳之作用,膀胱所藏之津液又如何能出?譬犹自然云雨之形成,如无太阳之热蒸发地面之水上升为云为雨,又何能如斯呢?是故钦安《医理真传》云“太阳为寒水之区,居坎宫子位,人身之气机,日日俱从子时发起,子为一阳,故曰太阳。太阳如天之日,无微不照,阳光自内而发外,一身上下四旁,莫不毕照焉。”上说概述了气机的发端即是从太阳而来,也谈到阳的来源,那就是“阳光自内而发外”,这个自内是指哪呢?钦安祖师进一步讲到“经者常道也,先天之真阳,原寄于肾,肾于膀胱相表里,真阳之气发动,必先行于太阳经,而后行于诸经,昼夜循环,周而复始”。从该说我们知道了这个“阳光自内而发外”是说足太阳膀胱气化来源于足少阴肾。是故钦安又云“太阳之底面即是少阴”。

所以,卢氏继承钦安之学代有发展,在落地实践中,高度地凝结了桂枝和四逆二法,来把握这两关。只要这两关把握得好,就能及时地,正确地恢复机体的气化。我们从太阳看,气化出于太阳,时时刻刻周行不息,它出现的问题无非是机体感受它邪引起气化不及的表现,而寒邪是首当其冲。那我们就要恢复机体的气化,使之畅通无碍,在太阳层面就把它处理好,就不会出现后面阳明、少阳等问题。所以钦安先生《医法圆通》“太阳之气化无乖,一切外邪无由得入。太阳之气化偶衰,无论何节,何候中,不正之气干之,必先从毛窍而入,闭其太阳运行外出之机,而太阳之经证即作,故曰伤寒”。

在三阳层面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传里出现损阳的情况,或者是慢慢的耗损,那样就会出现伤及少阴真阳的情况,那这时我们又应该及时主动地去温扶少阴的真阳,只有真阳的旺盛,才能保障气化的运行。钦安《医法圆通》:“太阳为三阳三阴之首,居于寒水之地,其卦为坎。坎中一阳,即人身立极真种子,至尊无二,故称之曰太阳,如天之日也。太阳从水中而出,子时一阳发动,真机运行,自上而下,自内而外,散水精之气于周身,无时无刻无息不运行也。”这儿为什么说太阳之卦为坎呢?这是把太阳扩大化了,言太阳时,亦含少阴故也。所以后面说,坎中一阳,即人身立极真种子。我们从体用看,少阴为体,太阳为用。由此即见,夫人身立命者,在于坎中一阳,人本一气。六经之分,只不过揭示一气运行之盈缩而已。非是所谓肾阳者,此理既明,又何谓肝心脾肺肾,云此者,夫又落五行生克之后天境地了。钦安《医法圆通》“余谓一元真气即太阳,太阳进一步不同,又进一步不同;退一步不同,退两步又不同。移步换形,移步更名,其中许多旨归。外感、内伤,皆本此一元有损耳”。

可见钦安在阐释机体生理、病理的时候,始终是重视坎中一阳,所以他讲“人活一口气”,这也是老百姓也常说的,这一口气从何而来呢?那就是先天乾元一气。钦安在《医法圆通》里讲“病有万端,发于一元。一元者,二气混为一气者也。一气盈缩,病即生焉”。又云:“病也者,病此气也。气也者,周身躯壳之大用也。”由此可知,钦安卢氏在发病的认识上就在这一元阳气上探求。而在上面我们也谈到,钦安认为伤寒者就是寒伤于太阳寒水之地。有了如上的认识,故而卢氏发展的提出了“实际上治病就是治气,治气就是治坎中这一阳气”。卢氏还谈到“阳气的盛衰存亡决定其人身体魄的强弱与死生。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伤等等都可以导致人身阳气受损而发生疾病,所以治病立法必须重在温扶阳气”。有了在理上的认识,那么具体落地就有的放矢了。

作者简介

杨向*,自署奉德,

九零后,甘肃通渭人

初习药,执业中药师

后习医,执业中医师

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同有班第三届学员。临证以伤寒为旨归,执法以六经为眼目。崇尚仲景钦安卢氏医学,志走铁杆中医之路。现于家乡自设奉德草堂,半日临证,半日读书,践行医路。

文字:意林

图片/排版:卢薏

审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