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海市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 [复制链接]

1#

上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诗歌阅读专题

上海市青浦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①

王安石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②,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鹂一两声。

①这是作者受旧*打击,晚年被迫隐居金陵半山而作。②月偃:即偃月,半弦月。

登高①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四年后的秋天,56岁的老诗人处境极端困窘。当时在夔州,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19.下列对《菩萨蛮》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描写自己隐居的优美环境和休闲的装束打扮。

B.三、四句写经过一夜风吹之后百花开放,不过没有去年那样红。

C.五、六两句写自己昔日的官宦生涯:天天醉生梦死,辜负了良辰美景。

D.最后两句写隐居后,*鹂的婉转鸣叫最牵动情怀,让作者得到抚慰。

20.下列对《菩萨蛮》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描绘春景时,语言清新、自然,数笔就勾勒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

B.写景绘声绘色:风声鸟声,这是绘声;青山绿水、花红柳绿,这是绘色。

C.首句的“屋闲”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屋之“闲”寄托了作者隐居的心境之“闲”。

D.“何物”两句,采用反问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哀和愤慨。

21.从诗歌体裁看,《菩萨蛮》是_________,《登高》是_________

22.从情感表达方式上比较两首诗歌的不同及效果。

19.C20.D

21.(1).词/宋词;(2).律诗或七言律诗/近体诗

22.①《菩萨蛮》抒情含蓄。表面上写隐居的“闲适”,内心的失意乃至悲凉隐含在文字中。(如“花是去年红”、“午醉”、“何物最关情?)

②《登高》抒情直接。文中直接用了“悲秋”、“多病”、“艰难苦恨”等词表达自己贫病老的苦痛和悲凉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内容的能力。

C.“自己昔日的官宦生涯:天天醉生梦死,辜负了良辰美景”说法有误。五、六两句的意思是“可是今夜的新月在那树梢上仰卧着,我中午喝酒一喝也就醉倒了,直到醒来便是这夜晚”。这两句写诗人醉洒昼寝,再不必随班上朝参预*事,生活情景闲逸,充满闲情逸趣。所以,这两句并不是写自己昔日的官宦生涯,更不是写自己天天醉生梦死,辜负了良辰美景。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D.“采用反问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哀和愤慨”说法错误。“何物”两句采用设问修辞手法,作者自问自答,一个“闲”字自然地归结到闲情上,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判定诗词的体裁的能力。

《菩萨蛮》是唐教坊曲名,后成为词调名,属小令。作为词牌,“菩萨蛮”最早出现在唐代。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下片后二句与上片后二句字数格式相同。上下片末句多用五言拗句“仄平平仄平”,亦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王安石的这首《菩萨蛮》,就是双调,共四十四字,上片“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是四句,下片“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鹂一两声”也是四句。下片后二句“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与上片后二句“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字数格式相同。末句“*鹂一两声”采用的就是“平平仄仄平”。所以,王安石的这首《菩萨蛮》从诗歌体裁看,是一首词,因作者王安石是北宋人,所以这首词也可叫宋词。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律诗要求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步到底的平声韵。律诗根据每句字数是五字还是七字,又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登高》意动四联八句,每句七个字,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都押“ei”平声韵。颔联和颈联对仗,即颔联中的“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对“滚滚”,“下”对“来”;颈联中的“万里”对“百年”,“悲秋”对“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且这两联中相对的词语词性相同。综上,杜甫的这首《登高》符合律诗的要求。所以,从诗歌体裁看,是律诗或七言律诗或近体诗。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欣赏诗歌的情感表达的方式及效果的能力。

回答时,首先指出其不同抒情手法,然后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分析其不同的情感。

(1)《菩萨蛮》采用含蓄抒情的方式

这首词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湖光山色,营造出清隽秀丽、悠闲恬静的意境,以此来抒发洒脱放达之情,以求得精神上的慰安和解脱。词人在描绘春景时,无典故,不雕琢,语言清新、自然,数笔就勾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其中有日景、夜景,有青山绿水、花红柳翠的明丽色彩,也有流水潺潺、*鹂鸣啭的声响。最后两句“何物最关情,*鹂三两声”,作者自问自答,写得含蓄而余韵悠长。全词表面上写隐居的安逸恬淡的生活情景,内心的失意乃至悲凉隐含在文字中,体现了王安石词含蓄深沉的词风。所以,这首词是含蓄抒情。

(2)《登高》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

杜甫的《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国伤时的惆怅表现得富有层次性:一悲漂泊憔悴,离乡万里;二悲深秋萧瑟,苍凉恢廓;三悲人生苦短,喜怒无常;四悲羁旅他乡,作客异地;五悲暮年登高,力不从心;六悲体弱多病,处境艰难;七悲孤苦伶仃,愁苦难遣……“悲秋”“多病”不仅饱含了诗人排遣不尽的羁旅愁,驱赶不尽的孤独恨。“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写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已经使诗人白发日多,苦不堪言,本欲借酒遣愁,但由于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以排遣,给诗人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和无奈的慨叹。这里诗人将潦倒不堪归结于时世艰难,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所以,这首诗是直接抒情。

上海市浦东新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2.本学期我们学过白居易的课内篇目为《____________》。

13.结合诗境,分析“月”的意象,写一则8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12.《琵琶行》

13.诗人看到月亮,由感而发,写下了本诗,月是媒介,是引发诗人情感的触发点。本诗是借月抒情,诗歌题目就交代了这一点。其次,“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问”这一联,写孤单的诗人遥望明月,情不自禁就想到离散在各地的骨肉亲人,如果共看明月的话,应该也会潸然泪下,思念的心也是相同的。诗人借着月,刻画出一副五地共同望月的图景,以此抒发骨肉亲人相思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本学期我们学过白居易的课内篇目为《琵琶行》。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

写作文学短评,要抓住评论的“点”,可以是内容,可以是手法等。写作时要有观点,有分析,自成一篇小议论文。

题干给了我们评论的角度,就是“月”的意象。“月”这一意象自古就是“思乡”“怀人”的寄托,本诗题目是“望月有感”,小序中也说“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可见本诗是由“月”为媒介,触发了诗人的情感。诗歌中明确写到“月”的是最后一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形成了默契。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上海市进才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卢处士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指楚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1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居”一词,与处士的身份相呼应。

B.“樵客”一词,表明砍柴者并非俗人。

C.“遥指”一词,描写了居住环境的幽静。

D.本诗景物物描写层次清晰,错落有致。

14.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

13.C14.颔联选用古树、奇石、急泉、白沙等意象,营造出一幅清幽古朴、傲然出尘的意境;这是卢处士隐居之地的环境,衬托出其生活的古朴与人品的孤高;景物描写既流露出作者对山居环境的喜爱赞赏之情,又表达了作者对卢处士人品的向往及渴望寻到卢处士的心情。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描写了居住环境的幽静”错误,该词并未直接描写居住环境,而是暗示居住环境幽僻。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关键诗句的能力。

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卢岵,也没有直接写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色,以景衬人。

这两句写一路所见,是近景。古树老根缠石,仿佛它天生是连着石头长起来的。湍急清澈的泉水,把面上的浮土、树叶冲走了,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更显得水明沙净。古树参天、怪石嶙峋,泉水清澈、荡涤尘埃,诗人用了“老”字与“清”字,将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幽僻山径中特有的景物和色彩,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山林中的万籁俱寂,凸显出高古、清幽的气氛。而卢处士居住在此处,环境衬托出其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高,让其隐士形象呼之欲出;

这一幅高峻幽深甚至有些晦暗的画面,写出了处士卢岵远离尘嚣、深藏不露的特点,这不单单是写景,还暗示了诗人一路寻找卢岵的踪迹,从入山问樵客,目标明确,然后一路穿林涉泉,翻山越岭,一直走到夕阳西下,故而流露出作者对卢处士人品的向往、追寻之情。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乞食(节选)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12.上面两首作品的体裁都是________

13.陶渊明的作品擅长通过白描手法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杜甫的作品沉郁顿挫,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特色。请推断两首诗歌分别是谁的作品,并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来证明你的推断。

12.五言古体诗

13.《乞食》作者陶渊明,“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以白描的手法,朴实无华的字眼展现诗人乞食的窘态;《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作者杜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运用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诗歌并判断诗歌体裁的能力。

题干要求判断这两首诗的体裁,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很显然,这两首作品不属于词、曲。只要根据诗歌的特点,判断属于诗歌中的哪种类型即可。这两部作品都是五言古体诗,均符合古体诗特点: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且句子是五言,故为五言古体诗。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创作风格的能力。

题干要求推断两首诗歌分别是谁的作品,并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来证明你的推断。本题的题干已经提示判定的角度,一是“陶渊明的作品擅长通过白描手法呈现日常生活画面”;二是“杜甫的作品沉郁顿挫,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特色”,故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即可。

第一首是陶渊明的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意思是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驱”字写饥饿如长鞭加身,迫使他出门求食以果腹。“行行”写诗人茫然求食。本句运用白描手法,以平实的字眼将诗人乞食的窘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首是杜甫的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意思是: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诗人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凉州词

王之涣

*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0.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A《游子诗吟》B.《唐音慷慨》C.《诗余小札》D.《律诗集粹》

11.“羌笛何须怨杨柳”一句化用乐府诗(横吹曲辞·折杨柳欧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一句内容,试分析《凉州词》该句的表达效果。

10.B11.化用诗句,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感,使怀乡之情的抒发更真切;“怨杨柳”造语新奇,引人联想;“何须怨”,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A.《游子诗吟》应收录羁旅思乡题材的诗作,而本诗是边塞诗。

B.《唐音慷慨》应收录唐诗中的有“慷慨”之气的诗作,本诗是一首盛唐诗作,也是一首边塞诗,全诗哀怨不消沉,悲中有壮,意境悲凉而慷慨,符合诗风的“慷慨”之气。

C.《诗余小札》是一种词集,“诗余”是词的别称,本诗不是词作。

D.《律诗集粹》收录是律诗,而本诗是绝句,不是律诗。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羌笛何须怨杨柳”句意是: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羌笛是唐代边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何须:何必。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

“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恨,也不是劝士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有用,这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唐]许浑

南北断蓬飘,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塞遥。

劳歌此分首,风急马萧萧。

10.本诗的体裁是_________

11.对作品赏析不恰当一项是()

A.“断蓬”运用比喻修辞,既是自喻,亦喻友人

B.“残云归”句“归”字比拟,写云聚太华山上。

C.“劳歌此分首”呼应开头句“长亭”诉说离伤。

D.“风急马萧萧”运用叠词,写离别时狂风猛烈。

1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画线句。

10.律诗、五律、五言律诗、近体诗、格律诗11.D

12.画线句写潼关内外树木颜色(季节)迥异;*河奔腾流过潼关,流向更远之处。通过视觉、听觉描绘潼关一带秋景典型风物疏朗辽远的特点,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视听结合,从苍茫树色和澎湃河声中传递出对自然伟力的欣赏,而“迥”“遥”暗含着景色河声远去,联想与友人即将别离远去,表达惜别之情,在感叹之外,也含蓄传达自己暂住潼关终究不免一别的惆怅。所传之情与所写之景构成巨大张力,拓展了诗歌的抒情空间。

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本诗共有八句,四联;偶数句尾字押韵,韵脚为“iao”;第二联上下句“残云”对“疏雨”均名词,“归”对“过”均是动词,“太华”对“中条”均是名词;第三联上下句“树色”对“河声”均是名词,“随”对“入”均是动词,“关”对“塞”均是名词,“迥”对“遥”均是形容词,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第二联与第三联上下句中偶数字平仄相对。

综合以上四点可以判断,本诗是律诗;为作者是唐代人,所以也是近体诗或格律诗;因为每句有五个字,又称五言律诗、五律。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D.“运用叠词,写离别时狂风猛烈”错误,诗中为“马萧萧”,所以此处形容马叫声。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抒情手法的能力。

题目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画线句,作答时先由景入手,再揭示情,最后明确情景关系指出所运用的手法及作用即可。

“树色”是写作者所见,“河声”是写作者所闻,潼关内外树木颜色(季节)迥异,*河奔腾流过潼关,流向更远的塞外,作者通过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潼关一带秋景,展现了树色的苍茫和河流的澎湃,意境辽远开阔,体现了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迥”和“遥”既写出了树色与河水的远去,也体现了作者目力所及之处正是朋友即将远去之处,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也暗含自己暂居此地不免一别的惆怅之意。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拓展了诗歌的抒情空间。

上海市虹口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莲曲

(唐)戎昱

虽听采莲曲,讵识采莲心。

漾楫爱花远,回船愁浪深。

烟生极浦色,日落半江阴。

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

1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对仗看,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B.本诗虽是拟乐府旧题,但在内容上有较大创新。

C.“讵识采莲心”句写采莲人的心别人难以理解。

D.“日落半江阴”句写太阳下山半个江面都变得阴沉。

14.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豪迈雄奇B.清新高雅C.深沉含蓄D.刚劲凝练

15.扣住“怜”字,赏析“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两句。

13.A14.B

15.“怜”即是爱。“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两句写纯洁可爱的采莲女爱惜那如明镜一样的“静波”,在船上探出身子,俯首水面照看自己的妆扮是否漂亮,以致于头上的玉簪都掉落水中。“怜”字,准确地刻画出采莲女的爱美之心,很有感染力。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体裁和理解诗词的内容的能力。

A.“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错误,诗题以“曲”命名,是唐代人拟乐府旧题所做的乐府诗;三、四两句“爱花远”与“愁良深”、五、六两句“极浦色”与“半江阴”不构成对仗,不符合律诗要求,故不是五言律诗。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语言风格的能力。

诗歌前一部分写因未采到喜爱的花朵而心生忧愁,后一部分写“同侣”因俯首看妆而将玉簪掉落水中,以后文“爱美之心”打断前文“未能得花的愁绪”,充分体现了“讵识采莲心”一句的内涵。诗歌描写了采莲女纯洁、活泼又可爱的美好形象,以“愁”和“怜”直接抒情,情感真挚,语言清新自然,毫无做作,展示出诗人的姿态高雅、清新脱俗。故“清新高雅”是本诗的风格。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炼字的能力。

题目要求扣住“怜”字,赏析“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两句,可以从字的含义、手法、作用、效果等角度加以分析。

从字的含义看,“怜”,是“爱”的意思。“波静”如镜,采莲女心生喜爱,从船上探出身子,俯首照水细细照看自己的妆扮,以致于头上的玉簪都掉落水中,借“怜”字揭示了采莲女“怜”波静实际上是“爱”美心的体现;

从效果上看,“怜”字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准确生动,有很强的感染力。

往期推荐

-学年复旦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测试前卷答案

学年复旦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散文篇

学年复旦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文言诗文篇

上海交大附中-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

上海中学-学年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终考试

广告

年初三、高三一模二模语文试卷

年初三、高三一模二模语文试卷

年高三一模、二模作文范文

年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历年公校各年级语文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试卷

部编版六、七、八年级下学期同步语文试卷

以上试卷但不限于此,有偿出售,需要可联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