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也许正因为它是经济中心,所以才会缺物资?
武汉是什么?武汉是个江湖城市,什么叫江湖,就是规矩少一点,办法多一点,江湖就是人情世故。
现在很多评论认为上海的基层问题很大,皇亲国戚太多,能力不行。
问题是疫情之前上海的发展为什么那么好?为什么很多企业家、年轻人都喜欢那里的营商环境?
再退一步说,疫情至今已两年多了,这两年多里上海作为出入境的关口,防疫工作一直做得不错,很多举措为人津津乐道,甚至就在此次疫情之前还被立为典型。
要成为经济中心,绝不是塞一堆皇亲国戚到基层喝茶看报纸就能做成的,即便真是官二代富二代组成的基层,也一定是做对了一些事。
事实上,我长年跑基层,见过很多混进体制内求一个安稳的二代们,绝大部分还是称职的,至少是对得起国家给的工资待遇的。
但是这世上没有什么是不需要代价的。
要成为经济中心,就意味着要放弃很多东西。就像你要开一家漂亮的咖啡店,你就不能把蜂窝炉子留着,尽管蜂窝炉子暖和、实用、便宜,但它会拉低档次,影响品牌定位,爱拍小蓝书的顾客不上门了,造成的经济损失远大于收获的实惠。
于是你把炉子丢了,用起了中央空调,咖啡店里安静舒适,网红云集,你赚了很多钱,直到有一天停电了,你被冻死了……
很冷的冷笑话。但这是真的。
京东初创的时候有没有兄弟情?我相信是有的,勃勃生机万物竞发。
阿里初创的时候是不是改变了世界?的确是的,勃勃生机万物竞发。
腾讯初创的时候老马是不是装过小姑娘陪用户聊天?据说是的,勃勃生机万物竞发。
什么时候忽然就僵化了停滞了变成恶龙了呢?
当他们选择规范化,把一切交给制度的时候。
制度是一种自动运行的系统,不需要人的干预,甚至是排斥人的干预。
为了维持制度的有效运行,必须把人的影响降到最低,于是人被物化,成为福特主义的一个生产要素,成为人力资源。
为了让制度有效运行,必须要尽量降低一切不可控的风险,那么原来的那些小组、那些野路子、那些疯疯癫癫的员工,都要消除。
从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江湖气变成了壁垒森严高墙林立的富贵气。
这俗称叫大企业病,也有叫体制化的。
而我把它称之为选择的代价。
你要成为资本,就必须按照资本的规矩来,不得不付出这样的代价。
即便是华为,如任正非说,在制裁前也到了这很危险的一步。上海成为经济中心,代价就是这样的病。几年前我记得有个新闻,是说上海允许某些地段放开对小商贩的管制,但最近搜了一下,似乎还是没有执行下去,沿街的路边摊都被拆掉成了商铺,商铺租金高啊,租金高路边摊就做不下去,做不下去就得走,走了就没有城中村,没有城中村就消灭了低端人口。我去过很多城市,在CBD买包烟都很麻烦,没有烟摊。而白领们在办公楼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从午饭到下午茶。整个城市井井有条,资本运营最舒服的环境。这样的城市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大企业病,很精致运行的系统,但容错率低。也就是说上海的路径依赖太强了,它的基层也许是很能干的,但只是在招商引资服务企业上能干,在这种复杂局面上是完全不适应的。你看上海最近的一系列通告,抛出的很多概念和新词,客观来说很多是有想法的,不完全是虚头巴脑的东西。但就像你这栋楼着火了,然后你先找策划组头脑风暴,提出全新的安全模式有个屁用啊?着火了,跑啊。管什么保供单位,管什么斯文儒雅管什么白领丽人,尿一泡尿捂在嘴上赶紧跑出去。上海太过经济中心,为了经济中心排斥掉了所有不合规范的东西,也就排斥掉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能力,什么都要找个依据找个规定,僵化得让武汉心疼让全国添堵。广西百色疫情,大白们骑着电动车就十几里地进村采核酸了,上海疫情,大白们满头大汗地把轮椅老人扛下楼接受核采,好感动,好蠢,你都一堆人上楼了不能直接在楼上采么?几年前北京第一次提出“消除低端人口”这个说法,据说之前一堆经济学家做了大量研究,认为低端人口的经济自成体系,对城市没有任何贡献,反而影响了市容影响了治安影响了营商环境,是*瘤该切除。这个研究应该是真的,低端人口吃在城中村睡在城中村工作也在城中村,基本不去高档消费,对首都的经济循环确实没多大贡献,反而带来了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但这是一种备份啊,草地上的野草天生天养,和大树是没什么关系,但你把草都铲了你觉得大树会集中更多养料肥力长得更好,但是你没想过整个生态被破坏了,没有复杂生态系统为屏障,虫害更易传播,疫病纷至沓来,大树也活不下去啊。我其实在三十岁之前认可法治,三十岁之后我才明白,法治是有一个度的,没达到这个度,那自然不行,但超过了这个度,没有一点人治的空间,那也是灾难。就比如我在字母站看到的某个评论(侵删)是不是特别程序正义?是不是特别讲规矩有格调?我在之前的一个回答中说过,有的时候法治是一件坏事,是阻碍社会发展的藩篱。像武汉这样很有江湖气的城市,像百色这样很接地气的城市,基层干部为了应对各种不同的诉求,早已练得十八般武艺,我认识的一个女博士生,当村支书之前柔声细语,当村支书后一口一个丢你母,能和村里的刁民对骂一天面不改色气不长喘,你说她合规钜么?她工作就是做得好,用十年青春扎根一个老少边穷的村子,帮助全村能走上正轨她功不可没。如果一切都按着规矩,都等上级批示,都要顾虑舆论压力,都要防着键盘侠人肉,那就是上海这样,唉,我一切都合规,都笑脸迎人,都不用担责,就是事情越来越糟糕。上海至今处理的干部数量还不到两位数,我更愿意相信是这些久经战阵的基层干部们完美地遵守了所有规定,没给监察部门留下任何痛脚。多年前我曾和闵行区的一位科长闲聊,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说的,“窗口城市,万事小心。”有人说上海的很多公共服务都外包出去才造成了基层治理能力的下降,为什么要外包?因为只有外包才能免责。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是几十年来在上海干部、人民的努力下,在全国的支持下取得的,上海不仅仅是窗口,更是试点,是对未来治理模式的探索,我们不是不允许这样的探索走一些弯路。但是也别太弯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