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这句话是卖假药的张长林在拿到程勇的给的30万之后说的。
生病的人得吃药,药太贵,买不起,这个时候病人就患上了“穷病”。病人患上慢粒性白血病,有格列林可以治疗,可是病人一旦有“穷病”,就治不了白血病了。说穷是一种病,这很讽刺。
新手爸爸吕受益、黄毛彭浩、蹩脚英文刘牧师,他们都是不仅患有慢粒性白血病,还患有“穷病”。
吕受益才刚当上爸爸就发现自己患病了,还想过自杀;黄毛得知自己患病不想连累家里,就从凯里到了上海,这明显就是有一种自生自灭的意思啊;刘牧师相对来说,应该要好一点,虽然电影没有交代,但从结局看来“穷病”没有那么严重。
程勇和刘思慧没有慢粒性白血病,可一开始他们也都有“穷病”。程勇父亲生病需要医药费,店铺需要房租,孩子需要抚养费。当这些费用通通拿不出来的时候,他就生了“穷病”。刘思慧,单亲妈妈带着一个生病的女儿,还得每天看经理和客人的脸色为大家跳舞,可能还会被人揩油。可有什么办法呢?女儿生病要吃药,这让她生了“穷病”。
后来从印度代购便宜的格列林,不仅让他们可以治疗白血病,还治好了“穷病”。可是后来程勇无奈把渠道让给张长林后,药价又贵了,这下“穷病”又复发了。比如吕受益割腕、上吊,最后还是死了。
“穷”原本是一个相对的东西,比上你可能穷,比下你可能就是富,这世界有很多人并不富裕,他们却并没有生“穷病”。可是一旦急需用钱,家里不够支撑了,这个时候就“生病”了。
到底需要多少钱才能不生“穷病”,要多少钱才能治好“穷病”,这谁能说得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