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老鼠路过都会含着泪离开”,46年前,河北曲周县的老百姓这样形容自己的家乡。由于盐碱灾害严重,当地粮食产量有限,居民一度依赖国家返销粮和救济款生活。
去年,中国农业大学“95后”研究生王晓奕来到曲周,成为最年轻的驻村科技小院“小院长”。她说,很难想象,眼前麦浪翻滚的吨粮田,曾是一片荒凉、久治无果的“老碱窝”。推动实现这一转变的,正是王晓奕的前辈们——中国农业大学的多届师生。
5月17日,河北曲周县,一名住在王庄科技小院的农大学生在地里工作,她要记录麦子这段时期的病虫害情况。
初到“老碱窝”遭质疑:你们能住多久?
上世纪70年代,黄淮海平原约2.8亿亩的耕地,中低产田2.1亿亩以上。邯郸东部的曲周县是当时盐碱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里,曲周县粮食单产增加0.5公斤,吃国家返销粮多万公斤,花国家救济款万元。
据《汉书》中的《地理志》记载:“漳水出治北,入黄河,其因斥卤,故曰斥章”。“斥章”即今曲周县。由此推断,曲周土地盐碱已有年的历史。
年北方抗旱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科学会战,综合治理黄淮海平原,一定要把盐碱地治理成米粮川。
当年8月,石元春、辛德惠、林培、毛达如、雷浣群、黄仁安、陶益寿一行7位农大老师,来到盐碱最重的张庄村。石元春在回忆录里写道,“渠边路旁,田埂沟旁,到处都被涂抹上了盐霜的白色,地里很少有农民劳作。”
“你们到底能住多久?”刚见面,张庄村支部书记赵俄便开门见山。
张庄村是黄淮海平原改土治碱最早的试验区,治理工作一直未停。在这之前,造过台田,挖过盆田,平原挖成了丘陵,治碱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可效果并不理想。
“改不好这块地,我们就不走了。”农大团队立马回答。在村民对改变盐碱现状不抱希望的情况下,黄淮海地区科学改土治碱拉开序幕。
5月18日,曲周县前衙村的葡萄园。
突破争议大胆规划:“盐碱滩”变成“米粮川”
在一片不看好声中,立下“豪言壮语”的农大团队开始了他们的研究工作。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四处寻访地方干部群众、对张庄盐碱地的土壤和水质做化验,农大团队终于摸清了当地地下水盐运动规律。
原来,曲周属于半干旱季风气候,春旱夏涝。雨季水涝,地下水位上升,盐分随水返到地面;到了旱季,水分大量蒸发,盐分却留在了地表。如此常年循环,致使地表盐碱严重,且难以根除。
考虑到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农大团队决定使用浅层水灌溉农田。“学术界在‘含盐浅层地下水是否能开发’上一直存在争议,认为浅层咸水灌溉会加剧盐碱情况,但其实非饱和水灌溉后,能够实现盐分溶解,并通过重力作用将盐分带向地下。”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高级农艺师牛灵安介绍。
为何此前多年用深层淡水灌溉治理,盐碱情况未得到缓解?原来当年的治理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带到地下的盐分排不走,雨季或大水漫灌后,就又返到地表。因此农大团队采用深沟浅井体系,降到地下的盐分通过深沟排走,土壤中的盐分彻底得到了降低。而后农大团队建设了农田林网,以此改变当地干热风的小气候,风速、气温降下来,麦子不再被提前催熟,籽粒饱满度进一步得到提高。
经过几年治理,张庄村南亩重盐碱地试验区防涝能力提高了4倍,中度和重度盐碱地由67%降到7%。
由一代、二代、三代试验区扩展到全县28万亩盐碱地。年,曲周盐碱地面积减少了近七成,灌溉面积扩大了1.35倍,森林覆盖率增加2.8倍,粮食亩产由多公斤提高到多公斤。
昔日的“盐碱滩”渐渐变成“米粮川”,结束了吃国家返销粮的历史。此后,旱涝碱咸治理成果走出曲周,推动了我国涉及3.8亿人口、4.7亿亩耕地的低产田治理。
曲周县白寨科技小院门口。
科技小院同吃同住:“把自己先变成农民”
“人住在哪里,才会真正琢磨哪里的事情。吃住在村里,才会真正考虑乡村的需求。”实验站一墙之隔,两边地里的产量其实相差很大。年,已经在中国农业大学学习工作了30多年的李晓林决定从实验室走向田间,让科研成果更好地走出围墙。
曲周白寨村被选作“试验地”。李晓林第一个任务是“建立一个成方连片的玉米高产高效示范方”。示范方亩,包含59户农民,74块地,推广任何一项技术,必须经过所有农户同意。为与农民建立互信,他们找了一个空置的农家院,从试验站搬到白寨村,第一个科技小院由此建立。
李晓林说,他带的博士,大课堂是曲周农村,小教室就是这个“科技小院”,“必须把自己先变成农民”。
白寨科技小院设立当年,白寨村夏玉米明显增产。10年来,科技小院师生先后研究或引进冬小麦、夏玉米、西瓜、苹果等作物高产高效技术37项。仅小麦深耕一项技术,就使当地小麦产量平均增产6%。
自年在曲周建立第一个科技小院以来,中国农大已在全国23个省市区建起了个科技小院。
“我们越来越发现,这片土地上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农技问题,更多的是社会问题,于是学自然科学的我们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