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
TUhjnbcbe - 2021/7/9 21:46:00
“我活着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斯人已逝,音容犹在。5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原第二*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于上海逝世,享年99岁。

吴孟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从医70多年,吴孟超自主创新30多项重大医学成果,创建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基础,主刀完成包括我国第一台中肝叶切除术在内的1.6万余台重大肝脏手术,使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世界领先水平,肝癌患者术后最长存活已达45年。

难以忘记,年过九旬时,吴孟超依然奋战在无影灯下。医者仁心仁术,定格在我们心中。

难以忘记,他的殷切话语。“为医之道,德为先。”这位国之大医,披肝沥胆一辈子,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当好医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和最凶险的肝癌战斗了一辈子,吴孟超一身是胆,堪称医学界的一位“猛士”。

随着吴孟超去世的消息传开,他的弟子以及医学界的同道、后学们,陷入一片哀思。

很多人不约而同提起这一幕,那是年1月,97岁高龄的吴孟超主动响应国家院士制度改革,光荣退休了。

“现在看来,回国、学医、参*、入*,这四条路的正确选择才让我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我庆幸自己的选择,也永远感激*和国家,感谢部队这个大家庭对我的教育培养。”在职业生涯迎来“谢幕”的时刻,吴孟超脸上泛着祥和的笑容。

鲜有人知的是,就在这退休的前一刻,他仍奋战在无影灯下。

年8月,96岁高龄的吴孟超还为病人切下10公分大的肝肿瘤。“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看门诊、做手术,为更多患者解除痛苦,直到做不动的那一天。”

不少医界后学回忆吴孟超,都会说到他的手。

这是一双神奇的手:由于常年握手术刀和止血钳,吴孟超的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曲,但上了手术台,不仅手不抖,站上一个多小时也没问题。

只要不出差,吴孟超都会亲自上台手术,坚持每周主刀至少3台疑难肝胆手术。在手术台边,他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很多年轻人都会腰酸背痛,但这位90多岁的老人却体力惊人,总是能够一丝不苟地将手术精彩完成。

周围的学生们,还记得吴孟超坐诊看病的情景:常常一上午不喝一口水,无论是初诊病人还是复诊病人,他都不厌其烦地给病人解释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有学生心疼老师,会偷偷塞给他牛奶,却从未见吴孟超喝过。

“喝了要上卫生间,会耽误看病,这些病人大都是外地赶来的”“你知道挂我的号多不容易?你知道病人和家属心里有多急吗?要帮他们早点看好,让他们可以及时赶回家。”

在吴孟超的眼里,病人当仁不让排在首位。

今天让我们再次重温

吴孟超院士做客央视《朗读者》时

说的那段话

我也想到,人呐,总有生命终点的,不可能说你活一千岁,是吧?到时候不行他就走了,这你不要去计划,也不要去考虑,这是自然现象。

但是我就觉得每天在工作当中度过,不浪费时间,我一般是7点吃早饭,吃完了上班就到病房去查房或去看门诊。

您现在每个星期还要做手术吗?

每个星期还做手术,起码三台,而且都是比较复杂的。我为什么还要坚持做手术呢?一个是我觉得我自己身体还可以,第二个我带年轻人、教年轻人。

同事说,这么大的瘤子,人家都不敢做,你做啊?万一出了事你的名誉就没有了!

我说,我名誉算什么?我不过是一个吴孟超嘛,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

文字来源|文汇报作者:*琰语音来源|央视《朗读者》视频制作:奚晓诗责任编辑|邱悦声明|转载请注明来自“浦江天平”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