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上海崇明高三一模语文卷含答案
TUhjnbcbe - 2021/7/17 6:16:00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学年上海师大附中闵行区分校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学年上海市*浦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学年上海市松江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学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学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学年崇明区第一学期期末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

(3)杜甫《月夜》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对面着笔,刻画了深情伫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2.按要求选择。(5分)

(1)某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以下诗句作为宣传标语不合适的一项是()。(2分)

A.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B.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C.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D.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的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旧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

①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

②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

③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有团体合作的时候

A.②③①B.②①③C.③①②D.①②③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童诗的创作,要听到孩子的各种声音

木汀

①丰子恺在不离其手的烟嘴上,刻着清代“诗僧”八指头陀的诗: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骂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此诗固然不是童诗,但诗中的“骂”“笑”“打”“嗔”,读之,一幅孩子“纯粹的真”“无邪的憨”的画面迅速在眼前浮现。只有爱孩子爱到崇拜的境地,才能成为孩子们群起拥戴的孩子王,才能寥寥数笔勾画出孩子的童颜、童趣、童味、童道。

②我以为,画画是如此,儿童诗歌创作也当如此——当一个童诗作家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里,去谛听他们的心声,捕捉他们的心语,才能写出孩子们喜欢的陪伴着他们成长、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作品。关于儿童诗歌的定义几十年来近乎一成不变,即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这个定义当属完整和确切的,它明确提出了儿童诗创作队伍除成人创作群体之外,儿童创作群体也是儿童诗创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事实上,现代儿童诗的创作和理论实践,是由成人为主体主导的。也就是说,成人儿童诗歌作家以及学者实际掌握着童诗创作和理论的话语权。一言以蔽之,儿童诗歌创作和研究的格局是成人儿童诗歌的创作和研究的格局。这种有意无意中形成的局面或者境况,一直存在着。我们不自觉地进入庄子的“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的童诗定式定理当中,却拒绝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提醒和警示。

④不在少数的学者近几年陆续呼吁,儿童诗不必在意作品是否关系着儿童审美认知教育的功用。这种看似新颖的观点,绝对不是对童诗症状的诊疗方案,也非对童诗陈旧定式的“破题”。类似这个观点的最大意义,在于使儿童诗创作空间更广袤,理论驰骋的天地更无垠,但并没有厘清儿童诗的问题本源。笼统地说,儿童诗歌到底是什么,是极其庞大和复杂的学术问题,非本文所及一二。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儿童诗,涉及作品的审美需要、审美认知、审美能力的传递。这三种关系是相互的,它们彼此存在和影响,不分先后次第,不标新立异。

⑤儿童哲学开创者及先锋人物马修斯在《童年哲学》中写道:“儿童是人,完全值得拥有人在道德和智识两方面应当享有的尊重。他们现在是什么,将来会成为什么,均应得到尊重。其实,我们应当向儿童学习,让儿童丰润我们的生命,更显而易见的是,儿童在向我们学习,让我们丰润他们的生命。”这段话,无疑是对童诗创作和理论实践“哲学”般的释放。它侧重而扼要地说明了我们(成人)和儿童的相互依存,强调了相互学习的关系。在我看来,当年丰子恺对孩童的崇拜,是向孩子学习的具体行动,是丰子恺彻底放下成人居高临下的威仪,逾越年龄的沟壑,与孩子们友好地“打成一片”,塑造了零距离交流的“学习态”。

⑥应该说,目前我们对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体研究是匮乏的,对这一独特的创作群体的作品研究明显不足,或者说是滞后。就整个创作群体而言,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体始终处于弱势,这是与生俱来的不对等,客观上难以与儿童诗的成人创作群体平起平坐。两者之间的失调、失衡,是儿童诗的胎记。再一个事实,儿童诗的创作和理论的话语权的砝码,左右在我们这些成人的手上。一个毋庸置疑的现状是,儿童诗的创作和理论生态,是孩子们一天天向我们(成人)学习着,而我们少有向孩子学习的胸怀和气度——不可否认,我们确实对孩子的创作给出过许多的指指点点,但这跟向孩子学习无关,准确地说,是在教,非在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崭露头角的诗歌童星“浪打浪”,然而,他们中大多数作品都是儿童创作的“成人诗”,是我们教化出来的。

⑦无论是儿童诗歌创作还是理论,我们听不到他们(孩子)的各种声音。不对等的两者关系,使得儿童诗歌创作和理论所获得的成果,是不充分、不完整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崇明高三一模语文卷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