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颖
(哈尔滨医院消化内科,哈尔滨)
摘要:幽门螺杆菌(HP)是多种胃肠道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研究认为胃部是其主要聚集地。近年来有研究证实人类口腔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HP,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某些口腔疾病,并与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具有某种关系,可能是胃部HP复发再感染的来源。本文对口腔内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能够在人体胃黏膜内寄生,破坏局部屏障,导致黏膜病变,引发胃部疾病。根据目前研究结果显示,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等都与该细菌感染密切相关。Krajden等及Shames等从胃炎患者牙菌斑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经培养并应用DNA限制性内切酶后,明确这些幽门螺杆菌与胃内相同,证实口腔内同样有幽门螺杆菌寄生,是继胃后的第二个贮存地。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同样会引发感染,导致症状出现,需要加以重视,有效进行清除。
#Q1幽门螺杆菌与牙菌斑及牙周疾病的关系
口腔中寄生的幽门螺杆菌可能导致牙菌斑形成,引发牙周疾病。Ferguson等对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进行研究,他们选择胃炎患者,留取唾液标本,从中获取幽门螺杆菌,证实其在此类患者口腔中寄生。也有学者对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大量积存于患者口腔当中,牙菌斑中已证实存在,并且是主要寄生部位,而唾液、口腔黏膜等处数量同样较多,由此确定口腔是幽门螺杆菌的一个重要贮存地。宋群生等选择的对象为健康志愿者,同样在其牙菌斑中检测出该细菌,由此证明在非胃部疾病患者的口腔中幽门螺杆菌也存在。他们就这一结果进行分析,认为即使患有胃肠疾病,口腔中也并不是都有幽门螺杆菌寄生,健康者与胃病患者检出差异不明显。这一结果提示,幽门螺杆菌广泛存在于健康人和胃肠道疾病患者的口腔。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牙周炎的相关性研究,近些年也取得一定成果。20世纪90年代末,胡文杰等通过对13例胃病患者的胃黏膜、口腔含漱液以及6个牙位龈上及龈下菌斑幽门螺杆菌的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发现,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的感染率为%,含漱液中的感染率为42.6%,菌斑中的感染率为84.6%,且龈下菌斑中的感染率为38.5%,明显大于龈上菌斑的19.2%。由此认为,口腔中幽门螺杆菌主要聚集于龈沟和牙周袋。胡文杰等通过对胃病和牙周炎患者牙菌斑中的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检测,以及对取样部位探针深度和出血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胃病和牙周病患者中均可检测出幽门螺杆菌,且幽门螺杆菌的检测与探针深度和出血指数呈正相关。
#Q2幽门螺杆菌与其他口腔疾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与其他口腔疾病具有相关性,如干槽症、口腔癌等。还有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可能与灼口综合征、白塞病和舌苔增厚有关,但迄今尚无相关的直接研究结果。
#Q3口腔幽门螺杆菌的清除
20世纪90年代末,Tursi等[16]对幽门螺杆菌进行研究,并综合前人的研究后认为,幽门螺杆菌主要经粪—口、口—口、胃—口、胃—胃以及治疗仪器传播。宋群生等对幽门螺杆菌进行研究,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基观察,结果发现它们在胃黏膜和牙菌斑中都会生长。该研究证实,口腔是幽门螺杆菌进入胃内的通道之一,口腔在胃幽门螺杆菌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幽门螺杆菌在口腔内寄生后,特定条件下有可能引发口腔疾病,如牙周炎等,与此同时还会对胃黏膜产生影响,导致根治失败,患者胃肠疾病复发,治疗效果不佳。
口腔幽门螺杆菌直接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肠疾病密切相关,是引起复发的重要因素。鉴于此,如果患者胃肠黏膜中有幽门螺杆菌寄生,并引发临床症状,则除进行胃肠道相关检查之外,还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