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坊间盛传说沙利度胺副作用大沙利度胺真的是
TUhjnbcbe - 2021/8/19 23:59:00
最近在网上收到对我的一个非公开评价:今年三月份看了医生,给开了沙利度胺。见效很快,吃药三四天就好了。瓶子上有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怕副作用大不敢再吃了。停药后又复发了。其实医生看到这个评价还是蛮受伤,好好的药,因为说明书和既往沙利度胺在美国的污点事件就被一棒子打死确实有点可惜。最后还复发了…当然,我在惋惜的同时也在思考为何大家总会纠结于上述的问题,我想这是我们病友对于“好药“、“坏药”先入为主的分类。虽然这种评价不是很学术的讲法,但是却确确实实的存在在病友的内心之中,且根深地固。另一方面,医生与病友之间由于知识壁垒,似乎对“好药”、“坏药”的理解总是合不到一块去,这也是很令人苦恼的意见事情。所以,今天我就从病人角度利用医生思维跟大家探讨一下评价“好药”、“坏药”的逻辑思维。在开始探讨之前先说句大多数病友永远不会相信的事实,那就是医生也是会生病的,比如我现在就因为重感冒出现了严重的口腔溃疡,我在纠结要不要来一粒沙利度胺。所以,马上面临吃药的这一刻,我作为病人内心对目标药物如何进行评价呢?对于医生来说,评价一个药物的好坏,除了最基本的优秀的药物生产工艺外(比如看起来很精致),最主要就是要考虑药物的获益-风险比。评估获益-风险比的方法有很多。获益,是指某种药物对某个病人群的治疗能带来多大的好处。风险,则是指某种药物可能给社会带来多大的安全性风险/危害。就拿沙利度胺来讲。沙利度胺刚上市的适应症是针对孕期妇女早期呕吐和镇静剂。接着,在46个国家爆发了海豹儿事件,立即被各大监管机构要求大面积撤市。从获益来说,沙利度胺只能缓解孕妇早孕呕吐反应,但从风险来说,却会造成诞下的婴儿形成短肢畸形,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这样的获益-风险比,毫无疑问是负性的,如果在上述环境下评价,沙利度胺毫无疑问是一个极其恶劣的“坏药”。但在在接下来的药物研发过程中,沙利度胺又被发现能影响和调整免疫系统功能,于是其又被用作罕见病,比如白塞病的治疗,而此时它又毫无疑问的变成了“好药”。此时大家就要问了,既然沙利度胺有那么严重的致畸作用,这个产品怎么还还能给病人吃呢?!我们再引入获益-风险评价的观点来看一下。从获益上来说,沙利度胺对白塞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从风险来讲,作为一个处方药,只要将孕期妇女或待孕妇女列入该药的禁忌症和警告;提示只要病人不是孕期妇女或待孕妇女这种特定人群,则风险就相应下降了。这样来看,此时沙利度胺的获益-风险比就是积极的了。可见,药物的获益/风险比是动态变化的。时间、社会环境的改变、流行病学疾病谱的改变、人种性别年龄的不同、药物研发的进展乃至医盲的减少,都在时刻改变着药物的获益/风险比。因此,沙利度胺特别契合我们中国的老话: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所谓的“好药”就是在特定条件下,获益-风险比较高的那一款药。那么,马上要去浦东市府大厦分院常门诊了,面对即将要开始唇干舌燥的跟患者讲病又没有怀孕和备孕的我,您觉得沙利度胺对我的获益-风险比如何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坊间盛传说沙利度胺副作用大沙利度胺真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