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村里的剃头匠
TUhjnbcbe - 2022/3/14 19:09:00

剃头匠是中国民间的古老职业,手艺精湛,历史悠久。虽然现在遍地都是发廊,但这门手艺没有失传。剃头生意兴隆,仍是维持生计的好方法。

在我过去的老宅里,一位操着扬州方言的中年汉子总是走街串巷,在招揽生意。“剃头一角,全套两角,包你满意来!”那典型的方言,听上去就很亲切。

他是流动剃头,没有摊位,他的全套行头是四只热水瓶、一个洗脸盆,一个铅桶里盛满冷水,一面镜子,有几条毛巾,看上去都脏兮兮的,他的剃头挑子里还放了一把座椅。

他看上去很苍老,头发几乎全白了,据说他在扬州乡下有家小,因与老婆不睦,就来到上海独自谋生,其实当时还不到四十岁。他剃头是半路出家,水平真不咋地。

我们村里这拨孩子都不喜欢让他剃,因为他剃出来的头,就是“马桶箍”,像是农村里的小囡,土里巴几的。

他很会讲故事,有时我们没事干,就看他剃头。他一边剃头,一边说鬼故事。孩子很害怕但又喜欢听,他有时还冷不丁做个怪脸,把我们都吓一跳。这是位蛮有趣的剃头匠,我们这拨小屁孩都喜欢他。

我在他那里也剃过两次头,因为听他讲故事多了,觉得欠他个人情,于是就在他那里剃头,我有几个小伙伴也多多少少在他那剃过头。

第一次剃头后,我刚回到家,就被母亲发现。“你这头是谁剃的,怎么像个马桶箍,是不是本村扬州师傅剃的?”我只好承认,原来想糊弄过去。“看看多难看,以后千万不能在他那剃头了!”母亲气呼呼地说着。

我自己走到房间里,对着大厨上的镜子照着,感觉这头剃的确实滑稽,头顶头发蛮长,四周几乎全剃光了,没有自然的坡度,很突兀。我去过安徽农村,那里的孩子都是这种发型,怪不得母亲光火。

我当时年幼不懂事,为理发一事还去找扬州师傅,“你给我剃成马桶箍,我到了学校里,都被同学取笑”,理发匠听后笑嘻嘻地塞给我一块小糖,“下次我给理发保证不会啦,不信你下次来”。他边说,边朝我挤眉弄眼,我被逗乐了。

他剃头时,因为他服务态度好,很会与人唠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慢慢地,他的生意就好起来了,有时还会有几个人在排队。他见人排队,也不着急,依旧是慢慢吞吞聊着,有时说农村里的故事,我们也觉得新鲜。

他对家里的事情也不隐瞒,说他有两个儿子,老婆嫌弃他没本事,还与村里的谁谁相好,风言风语经常传到他的耳朵里。为这事家里经常吵闹,后来干脆与老婆长期分居。之后,他偷偷学了理发,一气之下跑到上海讨生活。现在,他有了点钱,就会寄点回去。

过了两年,我一直不让扬州师傅剃头。后来那回是快过年了,附近的理发店排队很长,我怕麻烦,而且他信誓旦旦说给剃上海头,那我就试试看。结果这次还过得去,母亲也没发觉,这说明他的技术也在更新。

我念到了中学,还经常看到扬州师傅依然在走街串巷,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他的老主顾们服务。他的服务对象一般都是花甲以上的老人,老人的全套还包括捶背、剪睫毛、鼻毛、掏耳朵,这些服务真的是实实在在的全套,没有半小时完不成的。

年纪大了,对发型不讲究了,随便剃。有的老人还简单,就是剃光头,越光越风凉。剃头匠剃光头那叫一个好,修面技术也不错,关键就是给年轻人理发,发型的打理还跟不上城市化的需求。

我长大后,剃头匠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故事也不听了,眼界也高看不上了。他理的发型再怎么改,总觉得好土。还有就是看到他的那几条毛巾,看上去都发*变黑,也不舍得换新,就觉得有些腻心。

眼看老主顾们越来越少,剃头匠开始感觉到寂寞,免不了为自己的生计发愁。年过半百后,他的体力也跟不上了,于是他自己给人剃头时,坐了一个高脚凳省点力气。再后来,他就很少穿街走巷,基本上就坐在村里的小花园当中,摊子旁边竖了块黑板“剃头”。

慢慢地,扬州师傅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听说他已染病,是肺结核,平时一直戴口罩,看上去像个驼背。平时也不出摊,就在家里守着,只有很少几个老顾客在关照他的生意。人们觉得他这个病会传染,所以看到他就离得远远的。

我念高中时,扬州师傅已经回到原籍去了。听说在上海开销大,还要租房子,于是就回老家。邻居们说他的原妻早已改嫁,两个儿子都不认他,所以他这次回老家就准备后事了。

我闻听这些,感到有些伤感,他理发的手艺不怎么样,但为人还是不错,他的有些鬼故事还留在我的记忆里----

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我是昨晚理发的,提前一天理发吧,我怕今天顾客多,要长时间排队。现在年纪上去,我越来越传统了,对民俗习惯方面的说辞,我还是相信的,至少没坏处。

那位远去的扬州剃头匠,如果他还健在的话,应该是百岁老人了。不管他是活着,还是去了天堂,我都要对他说一句话“你是个热爱生活的剃头匠,我不会忘记你!”

年3月4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村里的剃头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