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某某女44岁年9月2日初诊
主诉:确诊贫血6年
现病史:患者6年前体检时发现贫血,6年来曾进行药物治疗、食疗等多种疗法,疗效不佳。患者就诊时见:全身疲惫乏力,面色萎*,畏寒,自诉冬日手足不温,伴见脱发。纳寐尚可,月经推后,量时多时少,色暗。舌淡苔白,脉细弱。
检查:(-9-2湖南中医院)血常规:HGB:61g/L,RBC:3.^9/L。
西医诊断:中度贫血
中医诊断:虚劳气血不足证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味:白参,茯苓,白术,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阿胶各10g,*芪30g,甘草,艾叶各5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患者半月后复诊诉:全身疲惫乏力较前明显好转,面色较前红润,仍畏寒脱发。舌淡苔白,脉细。继用上方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1月后复查血常规示HGB升至87g/L。
按语:十全大补汤首见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八珍汤加*芪、肉桂而成,是滋补气血的千古名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言其“性温不热,平补有效,养气育神,醒脾止渴,顺正辟邪,温暖脾肾,其效不可具述”。本案中旷师在运用十全大补汤时根据患者畏寒、冬日手足冰冷的症状,结合患者舌淡的体征及月经推迟的特点,辨别出患者气血不足的同时还伴有阳气不足的病机。遂加阿胶及艾叶与原方中的熟地*、白芍药、当归、川芎合为胶艾四物汤以温阳益血。此外,患者月经色暗,可能血虚生瘀,考虑到“旧血不去,新血不生”,旷师择活血不伤正的天麻佐以方中。全方谨守病机,益气补血中喻温阳活血之意,故收效甚佳,用药1月诸证好转,血红蛋白便升至87g/L。
(张叔琦整理)
专家介绍:旷惠桃,女,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导师。湖南中医院首届名医、内科学术带头人。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特聘专家,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会常务理事,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免疫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医50年,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主编《中西医临床用药手册·内科分册》、《中医内科查房手册》等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擅长治疗风湿、类风湿、硬皮病、强脊、痛风、狼疮、雷诺氏病、白塞病、干燥症、肩周炎、颈腰椎病、皮肌炎、筋膜炎、产后风湿病、失眠、咳嗽、哮喘、内伤发热、慢性胃病、肾病、内科疑难杂症及亚健康调理。牵头研制“三虎丸”、“痛风克颗粒”、“益肾颗粒”在临床上均取得满意疗效。
坐诊时间:每周一、三、五上午;
挂号指南:中医附一院